多维联动打造全方位人才体系——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人才工作经验对赣州的启示

2018-07-14 11:33  来源:365亚洲备用链接

  刘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根基,成为撬动所有资源的首要资源,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突显。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2017年7月合署办公,实行政区体制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的人才工作一直走在前列,被中组部评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其工作经验值得赣州学习借鉴。

  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构建完整的政策链条、高效的服务体系、完善的生活配套,打造出人才成长、发展、壮大的“生态雨林”环境。截至2017年底,在区内创新创业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克雷格·梅洛,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6 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17个,省“特支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9人,海外归国留学人员2000多人,港澳台和外籍人才3100多人;全区共有高层次人才企业124家,2016年高层次人才企业实现产值300亿元,销售收入达254亿元。

  二、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一)创新人才政策,不拘一格识才用才聚才。2017年5月制定出台了《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聚集“黄埔人才”实施办法》及配套细则,誉为人才“美玉10条”,从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扶持高端项目入手,给出了全国力度最大的政策,让全球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1.聚焦全球,重奖高端人才。吸引海内外人才,对新引进或新培养的杰出人才、优秀人才、精英人才,分别给予安家费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其中,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给予安家费最高1000万元,且按其年度所得个人收入应纳税额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特别重大的人才项目,采取一事一议,量身订制扶持政策,最高资助10亿元。

  2.强化金融支持,助推人才创新创业发展。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设立50亿元“黄埔人才”基金,引导各类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优先投入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到人才创业项目的资金不低于30%。

  3.采取“别墅+公寓+补贴”方式,让人才安居乐业。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集团,为区属一级、准公益性国有独资企业,为新引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提供人才别墅,代表政府持有、管理、维护人才别墅和人才公寓物业;采取“竞地价与竞人才住房配建量相结合的招拍挂方式”,在区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配建5%以上的人才公寓,供人才优惠租住。对未享受安家费的其他高层次人才给予每月最高1万元住房补贴。为在区内企业工作满1年的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及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给予2万元、3万元、5万元的住房补贴。

  4.弘扬工匠精神,铸造“黄埔工匠”。区内拥有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实体经济发达,需要大量技能人才。为了弘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每年评选10名“黄埔工匠”,每人给予60万元奖励。

  (二)着力优化软环境,把服务“微笑曲线”向老小两端延伸。针对人才关注的家庭住房、父母医疗、子女教育、亲人团聚等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的“老”“小”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安心创新创业,勇攀世界高峰。

  1.以“四个一”把联系交流做细做实。区班子成员一人对接2名高层次人才,定期走访和慰问,开设“人才直通车”,一对一解决人才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每季度举办一次人才沙龙,每月组织一次“众帮下午茶”,每周开展一次专题讲座,已组织120 多场活动,超过1万人次参与。

  2.以“网格化”确保人才服务全覆盖。设立网格化人才服务专员,个性化定制人才服务锦囊。在广州市首推高层次人才万能捷通卡,对持有万能捷通卡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本人及家属落户、实验设备和原材料进出口便捷清关、机场贵宾嘉宾服务、医疗保障等高端服务便利,构建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成立人才服务联盟,由区职能部门、驻区单位、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相关单位组成,主动对接企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长效机制。

  3.以星级服务提供优质生活配套。除了为人才本人提供公寓外,还为人才父母、配偶父母提供人才老年公寓,并配有医务室等生活配套,提供优质服务。对于人才的子女,提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如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广州修仕倍励学校等,满足人才子女入学教育需求。实施名师名家工程,用3年时间为区内学校、医院引进至少30位名校长、名教师、杰出医学专家,着力为人才及亲属提供优质生活配套服务。

  (三)搭建高端平台,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精准对接新引进和现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搭建各类高规格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引力地带”,全面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充分用好海交会等国际化平台。与12个遍布全球主要城市的海外人才工作站达成了海外引才合作意向,构建了链接全球的引才网络。引进教育部春晖杯创业大赛优秀项目特训营,开展海外专家南粤行等高端人才活动。在2016年底的首届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上,广州开发区成功举办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峰论坛等7项重大活动,聚焦了全球目光。

  2.充分用好南创中心等人才服务机构。重点对接国家“千人计划”服务平台——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常态化的引才合作机制,举办海创千人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先后邀请了50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到区内洽谈合作。

  3.充分利用重大项目招商引才。围绕区内IAB、NEM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重大项目,吸引和带动相关领域人才流入。如区块链10大重点项目签约,引进集聚了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理事长、太一云集团董事长邓迪,区块链资产数字化领域专家、惠智技术公司创始人邓牧博士,区块链存储技术专家、广东制造业协会副会长汤一鸣等一批区块链产业领军人才和现代企业家。

  4.充分利用创业投资基金以资引才。联合国内知名基金运营机构,发起成立总规模为15亿元的才汇浚源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制定鼓励投资人才项目办法,通过投资奖励和风险补偿,搭建以资引才平台,解决人才企业发展资金短板。同时,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的风险投资,挖掘出在战略性新型产业投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中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和核心团队,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实行“靶向引才”,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无缝对接。

  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经验对赣州打造全方位人才体系的几点启示

  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抢人”大战的今天,人才竞争,已不再依靠单纯的优惠政策比拼,而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赣州人才工作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进一步从组织保障、政策完善、平台搭建、服务提升、环境优化等多个维度打造全方位人才体系,构建赣州人才生态链,形成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长效机制,推动赣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理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增强工作合力,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机制,为赣州人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建立科学决策制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工作中的痛点难点,精准发力,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审议全市人才工作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听取有关部门人才工作汇报,部署安排重大人才工作。凡提请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的文件和事项,要事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听取专家意见建议。

  2.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通过会议纪要、信息动态、月报、专题汇报、座谈会等形式通报人才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及各单位落实人才工作情况。可参照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做法,每月分类别、分项目通报高层次人才数据月报,并与省内其他地市作比较,动态把握全市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

  3.建立专家咨询制度。邀请人才工作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代表,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政策创新等开展专题研究,通过专题调研、方案论证、理论研讨、座谈交流、政策咨询等形式,为推动全市人才工作、服务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建立督办落实制度。市人才办要做好全市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加强对重点人才工作的跟踪指导和专项督察,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个人和单位的绩效考核;探索建立监测评估制度,可通过第三方对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确保人才工作取得实效。

  5.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由人社、科技、工信、商务等相关部门分别负责制定各类人才的评审标准和机制,建立评审专家数据库,实行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能力、专业、创新和贡献等要素,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由用户、市场和专家开展评价,重点评价社会经济效益和同行认可度,结合项目特点,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二)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市“人才新政30条”的政策效能,对比其他城市人才政策,不断调整优化,扩大宣传,增强现有政策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升级现有政策。在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方面,可增加对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建立公办学校定点吸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制度;在引才留才方面,可增加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对在校和毕业一定年限内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给予资金扶持和创业担保贷款;在人才奖励方面,可增加设立“赣州工匠”奖,每年或每两年从获得高级工匠称号的产业工匠中评选一定数量的“赣州工匠”,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以鼓励和弘扬工匠精神。

  2.抓好政策兑现。加快推进我市“人才新政30条”政策申报指南以及相关实施方案等文件的编写、完善工作,确保政策发布后能及时启动申报。同时,抓好政策落实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政策真正落地,提高我市政策兑现的美誉度。

  3.加强政策推广。对内,可参照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做法,将人才工作基本知识纳入《党员干部应知应会手册》,要求每位党员干部熟知熟记。对外,要建好赣州人才网这个直接面向社会的人才工作窗口,通过人才网和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和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事迹以及优质项目、团队创业成果,讲好赣州人才故事,弘扬企业家、创业家精神,树立和发挥人才示范效应,提高我市人才政策及人才工作的知名度。

  (三)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为引才育才搭建充分的平台和载体,使其“长袖善舞”,真正实现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人才带动产业,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

  1.引进专业人才服务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服务平台,与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引才合作机制,借力外脑,集聚人才工作优质资源,举办面向“千人计划”专家的海创汇·“千人计划”创业特训班、“千人计划”专家暨海归领袖峰会、海交会/创交会“千人计划”主题活动等,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项目、资本、政策等高效对接的创业生态圈。

  2.积极打造人才孵化平台。引入国内专业团队,积极打造高品质的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双创示范基地等人才孵化平台,引导我市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构建创新创业载体,建立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基地)”的梯级创业孵化体系。

  3.积极打造项目聚才平台。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和“两城两谷一带”首位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积极布局国家重大产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鼓励企业加大与国内知名高校及驻市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建设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吸引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4.积极打造以资引才平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设立“赣州人才”基金,制定鼓励投资人才项目办法,通过投资奖励和风险补偿,引导各类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优先投入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及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困扰。

  (四)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扩展服务内容,设立人才服务专线,为人才创业、工作、生活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精准服务,做好留住人才的基础性工作。

  1.实施专卡畅享服务。与银行合作,为我市人才分类发放人才卡,凭卡可享受政务服务专窗便利、本人及家属落户、实验设备和原材料进出口便捷清关、机场贵宾通道接送机、子女统筹入读公办学校、医疗保障等高端精准服务。个人扶持和奖励资金可直接汇入人才卡,并享受银行提供的个人授信、企业融资等专属服务。

  2.实施专窗集成服务。在人才聚集区域,统筹布局人才服务专窗、人才驿站,受各职能部门授权委托,实行“专窗接待、专线联络、专人负责、专题协调”,直接提供人才卡的办理发放,以及人才认定、职称评定、就业许可、人才资助、人才住房、小孩入托入学、父母养老、出入境签证、居留许可等人才专属服务。

  3.实施专员贴心服务。在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人才机制的基础上,设立专项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多对一”的人才管家24小时贴心服务。对持人才卡的高端人才按20:1配置“人才管家”,常驻人才服务专窗和人才驿站,协助及时兑现各类人才政策,提供创业咨询、投融资、政策兑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职称评审、人才交流、联谊培训、政务协调、租车订房、机场贵宾出行等精准服务。

  (五)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结合起来,对标国内一线城市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配套,补齐民生短板,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人居环境。

  1.做好城市更新改造工作。统筹规划布局,实行全街、全区成片连片科学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创新功能与居住、生活、商务功能混合、空间融合的人才高端社区,为高端产业落户创造新的空间。

  2.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对标广州,配置数量充足的公园、休闲休憩小广场、创意咖啡馆、创意书店等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建设文化馆、美术馆,打造富含赣南韵味和客家基因的城市地标、文化坐标、文化景点,创造无处不在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强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3.建设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推进我市高铁、地铁建设,打造出行便捷的公交网络,扩大公交站点覆盖率,尤其在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人才公寓等人才聚集的区域积极规划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让人才出行“随时随地”。

  4.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保障。住房方面,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障人才住房落实到位;子女教育方面,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社会力量推进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办学,引进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建设人才子女学校;医疗方面,提升三甲医院、专科医院软硬件,引进国内高端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满足人才多层次、高品质的生活需要。

  (作者系赣州市工商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广州开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助理)

编辑:刘秋妤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5000929号-1
关于本网 联系电话:0797-8101732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97-8101732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