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唱乡愁 文化咏流传——龙南客家山歌队交流发展传承纪实

2018-05-25 09:19  来源:365亚洲备用链接-赣南日报

龙南客家山歌队队员在倾情演唱山歌。

廖小凤在给少年山歌班学员上山歌表演课。

  龙南县被誉为“江西客家山歌之乡”。提起客家山歌,就会令人想到一支新近崛起、名声远扬的民间艺术团队——龙南客家山歌队。这支客家山歌队出身草根却唱出国门。而且,在乡愁渐远的今天,缘于这支队伍的领唱,客家山歌在龙南重新流行起来。

  走出国门

  山歌唱出国际范

  “感觉幸福来得太猛烈了,现在好像仍在梦境中。”提起之前3月份的马来西亚之行,龙南客家山歌队的指导老师廖小凤仍然激动不已。她告诉记者,去年12月龙南举办了首届旅游文化节,当时有多个世界客属社团受邀参加。文化节上,龙南客家山歌队表演了精彩的山歌节目,正是那惊鸿一瞥,成就了今年3月沙巴客家文化节的热情邀约。

  一支民间的草根文艺队伍,受邀到马来西亚表演!龙南客家山歌队的成员既兴奋又紧张。

  为了给异国的客家人唱出最好听的客家山歌,廖小凤精心创作编排了5首全新的山歌节目。其中《沙巴之歌》是为沙巴客属量身定制的暖心之歌,《赣南客家山歌秀》则是汇聚了多种山歌唱法的山歌串烧。一遍遍反复排练和演唱,龙南客家山歌队的队员们在排练馆里度过了紧张而难忘的2018年春节。

  3月7日,龙南客家山歌队飞往千里之外的马来西亚亚庇市。

  山歌队完全没有预料到,扑面而来的除了沙巴客属乡亲的热情,还有对客家山歌的热爱。原打算只是在文化节的文艺晚会上献唱山歌,可从下飞机开始,“无处不歌,无时不歌”,龙南客家山歌队高亢的歌声在文化节各种活动场合唱响,一直到13日乘飞机离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在欢迎晚宴上,廖小凤引吭高歌一声山歌长调“哟喂!”激起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客属乡亲们一致要求下,山歌队到宴会厅中央唱起了客家山歌,场内所有人跟着节拍轻轻地和着,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眼角噙着泪光,一曲唱罢,全场不约而同一起和道“哟喂!”山歌队成为全场最抢眼的明星,乡亲们纷纷过来敬酒寒暄,山歌队不断用歌声回礼。一位来自文莱的客属华人因第二天有事要提前返回,她为了不留遗憾,拉住山歌队队员廖红玲的手,请她唱了一遍又一遍。

  除了山歌,山歌队还将特意携带的“围美龙南·客迎天下”旅游画册以及茶叶、米酒等龙南特产赠送给沙巴客联会,廖小凤专门向与会客属乡亲推介了龙南旅游资源和民俗风情。

  “今日沙巴搭歌台,爱唱山歌你就来,大家日子过得好,山歌一唱心花开。” 3月10日,在客属情深联谊晚宴大型庆典活动现场,龙南客家山歌队走上舞台,放声高歌一曲《沙巴之歌》。1个半小时的文艺演,龙南客家山歌队的5个节目表演了30多分钟,优美的唱腔、相同的语言、相通的情感,引起了嘉宾们强烈的共鸣,一次一次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第二天,《星洲日报》等当地媒体纷纷报道沙巴文化节上龙南客家山歌队演出盛况。一时间,小小山歌队走出国门唱出了国际名声,成为一段佳话。

  缘起热爱

  山歌抱团来取暖

  谁能想得到,这支走出国门的龙南客家山歌队成立仅仅一年的时间。

  山歌队成立的故事还得从这支队伍的“灵魂人物”廖小凤说起。从小听着山歌长大的廖小凤对客家山歌有着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利用工作之便,她过田野、走山村、进农家,寻访了数十位会唱客家山歌的老艺人,用一部卡带机录下了长达几百个小时的上千首客家山歌。她通过深入研究,写下了《论客家山歌的和谐之美》等10余篇山歌学术论文,并应邀参加各种客家文化研讨会,在学术界唱响了龙南客家山歌的名声。可是研究越深入,廖小凤越惶恐,她说:“客家山歌充满了艺术美,现在却放在‘阁楼’里、躺在书本上,只能自己独享不能传播开来。”

  2016年,廖小凤从事客家山歌收集和研究工作满十周年,她决定走出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开始向普通群众推广客家山歌。当地一个“K歌V舞”微信群的群友们成为廖小凤的第一批歌迷。在群里组织的一次户外活动中,廖小凤于青山绿水间唱起了客家山歌,宛如天籁的歌声刹那间俘获了大家的心,群友们纷纷要求拜师学艺。

  2016年10月,由廖小凤牵头组织的客家山歌班免费开班授课。就这样,一群没有基础、因热爱走到一起的人们开启了“山歌之恋”。

  当时,唱怎样的客家山歌和怎样唱客家山歌成为摆在廖小凤面前的两个难题。她大胆创新改良,根据现代人的审美特点,汲取客家山歌富有韵味、声情并茂的腔调,摒弃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难度音调,创作出兼具原始美和流行因素的现代客家山歌;她根据山歌韵律重新填词,内容反映时代的变革和变化,主题积极向上,赋予山歌新时代特色;她注重教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表演时借鉴戏剧的演绎方式,演唱时唱出“眼前的景、心中的情、生活的味”。

  经过20多期的培训,何秀慧等一批学员有了长足进步。2017年2月,在客家山歌班基础上,经过学员互相投票,10名优秀学员脱颖而出,组建了龙南客家山歌队的班底。队伍组建不久,就受邀参加了赣南客家歌曲演唱会、广东电视台“千年客韵”纪录片拍摄、广西柳州山歌会等活动。开拓眼界的同时,山歌队队员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更加投入地排练,以提高演唱水平。

  山歌队队员平均年龄四十多岁,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个体户、退休人员、企业员工和公职人员等。白天,大家忙各自的事业和家庭事务,只能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聚在一起排练。黄家伶是山歌队里仅有的两名男队员之一,他听了一次课就被美妙的山歌吸引住,变成铁杆粉丝,后来又成了山歌队里稀有的男山歌手。黄家伶在当地一家企业工作,因为排练山歌有时需要请假,刚开始老板不理解,后来听他唱了一次山歌后称赞不已,以后再因唱山歌请假就变成“一路绿灯”了。与黄家伶一样,队员刘京、廖红玲、廖静等人都是由粉丝变成队员的,他们虽然年龄、职业和家庭情况各异,但对客家山歌的那份热爱是相同的。

  因为这份热爱,在每周集中排练之余,山歌队自发建立了“龙南客家山歌传承研究会微信群”,一直维持着唱山歌的热度。成员间每日轮值,值日人员当天负责带练和提醒大家发声练习。除了聚在一起训练的时间,平时队员就在群里交流,他们规定群里问候不准使用图片或视频,全部采用山歌互相问候。如今,即兴唱山歌、用唱山歌的方式表达心情已成为山歌队员的生活常态。

  “组建客家山歌队,让我们这群山歌爱好者和传唱者抱团取暖,有了精神上的归属感。”看到山歌队一天天成长,廖小凤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留住乡愁

  山歌刮起流行风

  龙南客家山歌队火了,也带起了一股学习唱山歌的热潮。

  “近朱者赤”,山歌队员对山歌的喜爱直接影响着身边人。受何秀慧的影响,她家祖孙三代都爱上了唱山歌,5岁的大孙子平时歌不离口,稚嫩的声音把山歌唱得有板有眼,多次跟随山歌队外出表演,1岁的小孙子话还说不利索,却常常“哟喂!哟喂!”喊唱着,还形成了每晚听着山歌入睡的习惯。

  在广场,山歌表演唱成为继广场舞、柔力球等之后又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文体活动;在乡村,桃江山歌队等民间山歌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陈科发等一批农村山歌手脱颖而出,农村文艺表演队纷纷把客家山歌列入表演节目名单;廖小凤和客家山歌队把山歌送进校园,在多所中小学校开设少年山歌班,让客家山歌成为学生们课余的最爱,仅龙南县实验中学就有100名学生选修了山歌表演。

  在多年对客家山歌采集和研究过程中,廖小凤最担心的就是山歌失传。她回忆说,十多年前自己曾根据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龙南民间歌曲集成》去寻找杨村过山溜的传唱人,结果一个都没找到,那些会唱原汁原味客家山歌的人一个个过世了。“想起来就心痛。虽然以后也找到一些山歌传唱人,但都垂垂老矣。再不去收集、传承和发展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到十年,将再也听不到如此‘天籁之音’。”

  如今,龙南客家山歌队带起一股山歌流行风,越来越多人关注和喜爱客家山歌。廖小凤很欣慰,但她对山歌队和客家山歌的未来看得很远,想得更多。

  “山歌队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关爱。”廖小凤介绍,如今龙南客家山歌队队员均是业余山歌手,属于玩票性质,全凭个人兴趣爱好坚持下来。因为不参加商业演出,缺乏经费来源,山歌队没有固定收入,在赴外演出时经常不仅没有演出收入甚至还要倒贴费用。

  专业人才欠缺是山歌队发展遇到的另一大瓶颈。山歌队除指导老师外,缺乏化妆、舞美、音乐、道具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队员廖静告诉记者,山歌队赴马来西亚演出人员的化妆是由廖小凤老师亲自操刀的“处女妆”。何秀慧充当了随队临时摄影师的角色,她用不熟练的拍摄手法拍下了在马来西亚演出期间的珍贵画面。据了解,山歌队队员除了自身演出任务外,人人都承担了一项或几项临时工作。“如果有专业团队和人员能够加入或给予指导,我们山歌队将如虎添翼。”队员们吐露出心声。

  山歌要发展必须与时代结合。当前,龙南县正利用赣深高铁开工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导游讲解员成为县里重点培训的群体。山歌队多次对该县导游讲解员进行客家山歌培训。廖小凤说:“这件事很有意义,通过培训一批会唱客家山歌的导游,就能让所有来龙南旅游的游客都听到客家山歌。”

  “即使村落没有了,只要山歌还在,那么文化的根就还在,精神的魂就长存。”为了这个梦想,龙南客家山歌队坚定地走在路上。(叶波 记者傅亮 文/图)

编辑:邱国燕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5000929号-1
关于本网 联系电话:0797-8101732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97-8101732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