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合升斗
2018-05-15 09:56 来源:梅州日报
自古以来,精打细算是梅州客家人持家过日的优良传统。旧时,客家农人家家户户都配有量粮食的器具合筒、升筒、斗。一合为二两,十合等于一升,十升等于一斗。斗一般为木制方形或圆形,一个屋或一个村庄的富有人家才配有斗;升筒合筒,则由一大一小苗竹截成的竹筒制成,磨得光滑亮丽。
合筒在每天三餐中使用。那年月,人们生活贫困,粮食限量,吃饭蒸饭钵,一般都是成人人均筒半,当然也就给下米量筒做饭的主人留下了尺度的空间。
升筒、斗在往来中登场。计划经济的年代,农村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集体所有,队为基础”,由于各生产队的收成不同,粮食分配就出现了差别。村民因碾米不及时要向邻里借米;每年的三四月春荒时段青黄不接要向邻里、亲戚借米。借米时用这家升筒、斗量,还米时也用此家升筒、斗量,并用尺子划过筒面,公平合理。农家黄豆磨豆腐一般是三升或二升半为一桌。那年月,每遇农历的清明、立夏、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半和中秋、国庆,邻里之间,东家一升筒、西家五合豆凑份磨豆腐加菜,也是常有的事,邻里和谐乐融融。
合筒、升筒、斗的又一用途,村民在把谷碾成米后,用它测量各种水稻的出米率,掌握出米率的差异,是否发生在收成晒谷烘干中以及水稻品种选种中。广大村民用朴实的举措不断获得和积累经验,提供给生产队长和上级在选种的工作中参考,以利来年的农业生产。
梅州客家农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始,农业丰收粮满仓,很快就翻过了借豆借米的日历,饥荒缺粮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合筒、升筒、斗光荣地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回忆的“风景”。 (陈胜远)
编辑:钟雅欢
客网微视
- 客网视频
- 客网直播
- 客网直播
- 客网航拍
- 客网航拍
- 客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