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眉勒

2018-05-18 17:47  来源:365亚洲备用链接-赣南日报

  

  绣有各种图案的眉勒。

  定南一老人当年为自己做的嫁妆。

  眉勒,也称抹额、额带、头箍、发箍、脑包,是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据史料记载,最早是由北方少数民族用于御寒之物——“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于都县长征源民俗博物馆馆长罗小龙告诉记者,据说当年王昭君出塞时,因天气寒冷,也戴了眉勒,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昭君眉。

  明代是眉勒的盛行时期,尤其受到女性欢迎,功用也不再是简单的御寒,更有美化自己、修饰脸形的作用。既然有了这层功用,抹额的款式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的用彩锦缝制成菱形,紧扎于额;有的用纱罗裁制成条状,虚掩在眉间;有的则用黑色布料贯以珠宝;有的用丝绳编织成网状,缀上珠宝,也被称之为渔婆巾;有的不用珠宝,而是加上彩绣。当然,如果是穷苦人家,就是简单无任何装饰的布料,但女子会在宽窄形状上下工夫,让它以最符合自己脸型的状态出现。

  对于客家女性而言,眉勒除了以上两种功用,还暗含着女子对婚姻、对生育的美好向往。罗小龙告诉记者,在过去,客家女子婚前一定要精心为自己缝制多条眉勒。家中女性长辈还会时时督促待嫁女子,一定要在成婚前多做几条眉勒。因为眉勒不光是饰品,还是以后坐月子时的保暖物品。而女子一旦成婚,就要开始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尤其是以勤劳著称的客家女性,她们被繁琐的家务包围,再难有闲暇时间专门为自己精心缝制美丽的眉勒。所以,一般来说,只要条件允许,婚前她们都会多多缝制几条眉勒。边缝制边幻想着未来的婚姻生活,想象自己戴上眉勒后的美好模样。直到如今,赣南仍有一些地方的女性保持着戴眉勒的习惯。

  罗小龙拿出一条纯黑色棉制眉勒,他说,这是他在定南寻找客家民俗物品时,从一位看上去70多岁的老人手上买来的。老人告诉他,这是她出嫁时的嫁妆,也是她亲手缝制的。别以为黑色的眉勒显老气,是老人用的,其实是因为上面装饰的都是银饰,所以,用黑底才能很好地突出银饰的亮白。老人表示,自己有很多条眉勒,都是当年出嫁时亲手做的。就算戴了几十年,上面的银饰也氧化了,但眉勒仍保存得很好。她原本想把这些眉勒传给儿媳,但儿媳不愿意戴。老人舍不得把自己的嫁妆当垃圾处理掉,便把它们卖给喜欢收藏的人。罗小龙说,看得出来,老人娘家家境不错,当年出嫁时陪嫁这样的眉勒算阔气了。而且,从依旧戴着眉勒的老人身上可以感受到,她的婚姻生活也不错,因为老人眉间写满安详与幸福。他收藏的那条眉勒,上面的银饰已经因年久氧化,有的还出现了缺损。但抚摸着这条被精心保存的眉勒,仿佛还能感受到客家女子对爱与美的向往,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期盼。(记者刘航 文/图)

编辑:钟雅欢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5000929号-1
关于本网 联系电话:0797-8101732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97-8101732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