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端木偶戏的“涅槃重生”

2018-06-01 15:33  来源:365亚洲备用链接-赣南日报

  对于信丰县众多老年人而言,手端木偶戏无疑是欢乐童年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手端木偶戏已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经过信丰县有关部门的努力,这一传统技艺正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目前其已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

  不是真人胜似真人,木偶一出艳惊四座。近日,在信丰县铁石口镇高桥村,已85岁高龄的手端木偶戏艺人刘洪垣亮出他的绝活——手端木偶戏表演。木偶们或把盏挥扇、或笔走龙蛇、或舞枪弄棒,在他手里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演绎着人间百态,引得现场观众一片喝彩声。

  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流传在信丰县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不同角色模仿各种唱腔,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曾经在赣南广为流传,风格各有不同,堪称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但现在却极为罕见。由于设备简单,人员精干,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手端木偶戏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所用的道具也比较简单,只需戏箱一只,戏架一个,木偶若干个,铜锣、小鼓、大钹等数样乐器,便可随时随地表演。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双脚、双手和口相互配合工作,唱腔根据角色年龄性别不同模仿其声调配唱。演出的剧目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小说等改编而来,也有不少是各个时期的艺人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现代戏,剧目基本上没有文字剧本,主要是口头传授或自编自演。由于贴近生活,手端木偶戏颇受欢迎。

  手端木偶戏传承遇阻

  信丰手端木偶戏兴起于什么时代,已无从考证了。据说是随着客家人的南迁流传到了信丰,并在当地生根开花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受农村百姓欢迎。平日里谁家建房造厅,都要请艺人们演上一出。在当时,艺人们很风光,手端木偶戏也红极一时。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日渐现代化的农村,手端木偶戏早已风光不再,已渐渐淡出舞台。据了解,手端木偶戏艺人以前在信丰境内的各乡镇都有,如今只能在铁石口镇等少数几个乡镇才能找到少数几个艺人,且年龄都较大。对于像刘洪垣一样的手端木偶戏老艺人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手端木偶戏传承下去。他告诉记者,如今的年轻人都看电影、看电视和上网,对于这种木偶戏根本就不感兴趣,观众都是一些老人了。此外,该行当比较辛苦,要求较高,经济效益又差,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多措并举促“涅槃重生”

  “手端木偶戏是最节俭、又最显表演者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我认为传承和发展手端木偶戏需要两条腿走路,要在传承中有创新,才能吸引现代人的目光,进而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信丰县文化馆馆长肖旭中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保护是传承的基础,传承是保护的目的。近年来,作为信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单位,信丰县文化馆本着“保护与宣传并重,传承与创新同行”的思路和宗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从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保护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目前,信丰县文化部门对手端木偶戏进行抢救性的录像、文字记录等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对刘洪垣老艺人表演的剧本全部进行录像并形成文字剧本保存,拨出专款为手端木偶戏从业人员添置设备,还将其搬上该县民俗文艺会演的舞台。经过努力,信丰手端木偶戏已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多方的努力下,相信这朵客家文化的奇葩一定会‘涅槃重生’。”刘洪垣老人深感欣慰。(刘荣生 特约记者李健 记者刘珊伊)

编辑:钟雅欢

客网微视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5000929号-1
关于本网 联系电话:0797-8101732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97-8101732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