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活态文化遗产传下去 赣县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走笔
把活态文化遗产传下去
——赣县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走笔
东河戏《问樵》剧照。
白鹭烧瓦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赣县区位于江西省南部,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县,至今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赣县区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该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护、保存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制定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开展实施了非遗保护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深入摸底 积极申报逐级保护
近年来,赣县区组织非遗工作者对全区非遗项目进行了摸底和登记,发现非遗线索300多条,综合比较,认为存续状况较好,有挖掘保护利用价值的有60多项,现已被区政府确认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有57项。
该区积极遴选基础较好、保护利用价值较大的项目向上级文化主管部门逐级申报,通过申报立项,进入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篮子”,争取项目保护资金,从而带动和促进项目的保护利用。比如东河戏,2014年该区成功将该项目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至2016年共争取到中央财政非遗专项补助资金共计17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东河戏保护经费不足的困境。同时,将非遗传习所、非遗进校园等其他非遗项目“打包”纳入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争取获得上级的项目补助资金,从而推动项目保护利用。
经组织申报,该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政府确认为市级项目的有9项,包括东河戏、木偶戏、花灯、云灯、麒麟狮象灯、柚子灯、食贡、黄元米馃、擂茶等,其中食贡、黄元米馃、擂茶和花灯为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类;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有4项,包括东河戏、花灯、云灯、木偶戏;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有1项,即东河戏。
此外,该区有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
多措并举 扩大影响传承发展
近年来,该区抓住一切可以展示的机会,通过节庆展示、宣传推介、传承培训等方式,积极组织非遗项目走出去,扩大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节庆展示方面。该区组织云灯、花灯、食贡和黄元米馃等非遗项目参加了赣州第三届文化惠民周展演展示活动,并获得成功。在赣县樱花节开幕式上,由140多人组成的云灯队伍以及麒麟狮象灯、鲤鱼灯、花灯同台表演,好不热闹。选送东河戏《小尼思凡》剧目参加江西省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获赣州市选拔赛中获剧目一等奖,5个单项奖,其中1人获表演一等奖,4人获非遗传承奖。
宣传推介方面。近年来,该区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大力宣传推介非遗项目,让世人进一步了解赣县区的非遗、知晓非遗、爱护非遗。黄元米馃早在2011年就已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做过报道;抢打轿、烧瓦塔接受了央视记录频道“航拍中国”的拍摄,登上了央视荧屏;省市多家媒体对东河戏、花灯、云灯、食贡、黄元米馃等项目都做过宣传报道。值得一提的是,以绍坤世家黄元米馃为代表的黄元米馃项目,专门以漫画的形式展现了绍坤世家黄元米馃的历史故事,让人们对黄元米馃的历史、起源、制作、吃法等有了更深的了解。
传承培训方面。在过往的传承接续中,大多采用师徒“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方式,使之得以流传。近年来,该区为了让一些非遗项目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建立了东河戏、采茶戏、云灯、食贡、黄元米馃等一批传承基地和传习所(点),有效推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该区聘请原赣州地区东河戏剧团老艺人开展授徒传艺,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青年演员,并组织师徒同台献艺,并录制了《五台会兄》等14个传统折子戏;恢复排演了《张旦借靴》《抢伞》《断桥》《游湖》4个传统折子剧目;组织传承人通过技艺进校园、进教材等方式,发现一些好的“苗子”,将食贡和黄元米馃相关的制作技艺传授给他们,使相关的技艺后继有人。
深挖潜力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赣县区十分注重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和潜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非遗+旅游”。近年来,该区做好“旅游+非遗”这篇文章,让众多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比如擂茶、艾米馃、客家烫皮、客家薯包鱼等一些民间特色食品制作技艺类项目,该区抓住举办中国赣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樱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杜鹃花节、杨梅节等契机,对非遗文化进行展示和“大卖”,既展示了非遗的魅力又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该区利用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文化景观景点,将众多非遗项目置于其中,“打包”进行整体保护,像白鹭古村,里面就集中了东河戏、木偶戏、黄元米馃等诸多非遗项目,该区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对这些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旅游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注重“非遗+电商”。在该区食贡、黄元米馃、擂茶和花灯4个市级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中,唯有黄元米馃可以进行规模性生产。为此,该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对黄元米馃采取生产性保护,在田村镇成立了以黄元米馃制作技艺为龙头的富强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黄元米馃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效解决了黄元米馃的原料、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问题。2017年,该县在田村坪内村又建起了黄元米馃主题创业文化园——米馃小镇,集黄元米馃文化展示、体验、观光、销售于一体,在稳固“黄元米馃+超市”销售模式的同时,积极尝试“黄元米馃+电商”的新型销售模式,进一步助力黄元米馃产业的保护和发展。
注重“非遗+城建”。去年,该区以“创文”和“棚改”为契机,着力打造城市亮点,将非遗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在杨仙大道、城南大道等街区设置了以赣县区特色非遗为内核的“赣县故事”街景,如今的城南大道,一路走来,东河戏、木偶戏、云灯、花灯、麒麟狮象灯、柚子灯、黄元米馃、食贡等非遗项目一一映入人们的眼帘。这一做法,不但让非遗走出了深闺,更为城市装点了亮色,提升了品位。同时,该区还在梅林古镇“创客家”文化产业园设立了东河戏展厅,让东河戏与“古建”、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聂瑞伟 记者刘珊伊)
资料图片由赣县区文化馆提供
?
客网微视
- 客网视频
- 客网视频
- 客网直播
- 倩你一句话
- 客网航拍
- 客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