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脱贫攻坚工作速写

2018-07-18 08:06  来源:365亚洲备用链接-赣南日报

为拔穷根擂战鼓

——我市脱贫攻坚工作速写

  硬化道路直通农家,蔬果大棚生机勃勃,惠民产业项目落地……眼下,行走我市乡村,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愈加显现。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各项工作、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焦、聚集、聚合,擂响战鼓,尽锐出战,力拔穷根。

  统计显示,全市贫困人口已由2011年的194.88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4.99万人,6年脱贫159.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71%下降到4.31%,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684元提高到9717元,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赣州最大规模的人口脱贫。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就业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网络扶贫现场推进会、“互联网+”社会扶贫现场会等先后在赣州召开,赣州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攻坚拔寨 聚焦最贫困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赣州将目光投向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群,举全市之力、谋非常之计,坚持新增扶贫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村倾斜。

  “总计花费3094.03元,全部报销,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当患有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的贫困户张祖洪拿到自己的住院报销单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受益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各项政策,张祖洪看病费用均在报销范围,住院看病“零自付”。

  围绕解决深度贫困群体“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我市创新思路,强化措施,重点实施安居扶贫再精准、健康扶贫再提升、教育扶贫再对接、兜底保障再完善、深度贫困再攻坚“五大工程”。其中,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贫困人口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起构成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全面实行市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卡通”即时结算制度,同时把城镇贫困人口、未纳入建档立卡低保户、特困户、孤儿一并列为“四道保障线”享受对象,全市贫困户住院平均自付率下降到10%以内。

  在精准脱贫的基础上,依托基层扶贫机构、国办系统和大数据技术,我市建立致贫返贫预警机制,全面监测脱贫户和非贫困户状况,及时发现研判,实行分类管理,因户施策,防止非贫困户致贫和已脱贫户返贫,巩固脱贫成果。

  聚焦最贫困,我市还注重聚合多方扶贫力量,构建脱贫攻坚大格局。在激活社会扶贫力量方面,以中国社会扶贫网为依托,各地纷纷建立中国社会扶贫网+产业、旅游、文化等“1+10”对接的多方联动机制。

  注重“造血” 力求高质量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打好六大攻坚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实现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作出示范、打造样板。”市委就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高质量脱贫,成为我市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词。

  “去年我种植了10亩紫山药,赚了4万多元,今年我要扩大种植规模。”日前,安远县凤山乡东河村贫困户徐阳星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去年全村种植紫山药1500亩,还未上市便与中农电商签下包销50万公斤的合同,带动了6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县通过引导农户发展紫山药种植,盘活了土地资源,解决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带来的土地闲置矛盾,贫困户可通过土地租赁、受雇务工、分红和政策性补贴等实现多途径增收。

  注重“造血”,发展产业,是我市推动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举措。全市按照“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坚持“长短结合、适度规模、效益优先”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脐橙、油茶、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引领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增收。位于赣县区江口镇的赣州铭宸蔬菜科技产业园生产的蔬菜,搭载中欧班列远销俄罗斯、匈牙利等国,该产业吸纳周边大量贫困人口,走上了就业脱贫之路。据了解,目前,全市扶贫产业累计覆盖26.07万户贫困户,带动了98.83万贫困人口兴业增收。

  压实责任 淬炼好作风

  “你们家发展了哪些产业?补助资金都到账了吗?”

  “我们家去年养了50只鸭子,补助了500元,都到账了。”

  这是日前上犹县开展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线索排查时,纪检干部与东山镇备田组农户廖令海的对话。该县纪委坚持问题导向,一改过去坐在办公室等问题上门的方式,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分成9个排查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的100多个村,通过入户听诉、圩镇接访、暗访督查,重点整治扶贫领域的各类问题。

  扶贫资金从哪来,怎么用?扶贫干部是不是主动作为,有没有区别对待?扶贫领域的这些问题,颇受群众关注。围绕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考核评估不严格及出现腐败等问题,我市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动扶贫领域作风改善,消除隐患。

  为此,我市创新建立脱贫攻坚各责任主体职责清单等,压实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并要求市直单位与对口县直单位签订责任状。2017年以来,全市共选派3530名市县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工作队3468支,实现了驻村帮扶、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

  同时,我市强化督导考核,把专项督查、明察暗访、媒体监督和第三方评估作为工作常态,采取电话抽查、随机督查等办法,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督查。

  奖罚分明的制度,更能激励广大干部的积极性。近年来,全市各地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干部、选拔干部成为常态,驻村“第一书记”岗位成了锻炼、培养、识别优秀干部的重要阵地。(郭军民 记者刘珊伊)

编辑:肖靓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5000929号-1
关于本网 联系电话:0797-8101732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97-8101732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