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巡堤”到“水上无人机”:中国防汛能力显著提升

2018-07-18 15:2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昌7月17日电(记者沈洋 马姝瑞 范帆)眼下正值长江主汛期,长江下游北岸的安徽省安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里,36岁的调度科科长何学好打开电脑,水情、雨情实时监测数据立即在屏幕中显示。

  时间往回拨20年,就是1998年的夏天。那一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特大洪水,因其洪水量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重,在中国防汛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当时,何学好家所在的安庆市白泽湖乡三义村,家家户户都把粮食、家电等财产转移到山区的亲戚家,老人、妇女和儿童基本撤离。时年16岁的何学好和村里的青壮年男子一道在长江大堤上巡堤、看水位。

  “拿着一根竹竿、一支手电、一柄雨伞,每巡查两小时休息半小时。”何学好说,在长江大堤上连续3个昼夜的巡堤经历令他终生难忘。

  “划着小船去看,穿着救生衣游过去看,夜里拿着照明灯看,非常麻烦,也很不安全。”何学好说。

  20年前的情形有时还会在脑海中闪现,但随着雨情、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推进,何学好和同事们再也不用为了“看水位”这样的基础工作而一次次置身江水之中。

  何学好在指挥平台查看雨情水情。(采访单位提供)

  目前,安庆市自动测报的雨量站有600余处,水位站210余处。

  “如今,长江干流和一级支流、大型水库、重点中型水库、沿江湖泊洪水预报实现了全覆盖。”何学好说,雨量、水位自动测报系统为科学制订防汛应急预案和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

  20年来,中国防汛抗洪能力提升是全方位的。

  2010年6月,中国中部的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唱凯堤决口,来不及转移的民众坐在屋顶上等待救援。抢险指挥部立即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了准确的洪水分布图,唱凯堤决口前后的遥感地图相互对照,进水区域分布一清二楚,抢险指挥部能够火速而准确地将救援人员派到灾情严重的地区,快速解救受困群众。

  地处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南昌县地势低洼,洪涝灾害多发。两年前,南昌县就启用无人机巡查汛情,投入大型多旋翼飞行器和固定翼无人机助力防汛抗洪,让防汛抗洪更加精准高效。

  在过去的抗洪现场,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大多是锹、镐和编织袋,一袋袋沙土都是靠肩挑背扛。如今,这样“肉搏”抗洪的场景越来越少了。

  2016年夏天,在安庆市望江县抢险现场,记者亲眼见识了中国造的“抗洪神器”——一种可折叠的移动式堵水墙。

  这一“神器”的核心部件是充水式帆布防水袋——一个不透水的大水囊,展开时可达6米,收起来不到1米。在出现漫堤或者决口险情时,操作人员将这个移动折叠式堵水墙搬到现场,组装、拼接、充水,10分钟后就能发挥挡水的作用。

  记者近日从江西省防汛部门了解到,江西省防总采购了5台可适应城区、农田等不同区域的大型排涝设备,以及7台水上遥控救生机器人等新型防汛抢险物资。

  江西省防总秘书长、水利厅副厅长徐卫明将水上遥控救生机器人形容为“水上无人机”。在发生群众被洪水围困在江心洲或有人落水的情况时,操作人员可将外形像小艇的救生机器人投入水中,在岸上用平板电脑或控制器对它进行操控。机器人快速到达指定地点后,一次可以救助三到四个人。

  江西省防总采购的水上遥控救生机器人。(受访单位提供)

  新防汛装备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应急抢险救援的机动性和时效性,还有助于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当前,淮河已全面进入汛期。淮河防总秘书长、淮委巡视员汪斌表示,淮河流域各级水文气象部门加强了局部性、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强化城市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台风登陆影响区的精细化预报,努力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

  “淮河流域已建成较为完善的防汛通信系统,可及时将防汛提示和预警信息发送到周边群众的手机中。”汪斌说,这些信息有助于可能受灾区域的干部群众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员伤亡。

编辑:李崇阳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5000929号-1
关于本网 联系电话:0797-8101732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97-8101732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