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瀚晟我有料  赣南  客家   原创  专题    客评天下   理论   国内  国际  视觉   健康    惠生活   房产   汽车
 
365亚洲备用链接  
  高级搜索
365亚洲备用链接天天健康健康资讯
吃肉高血脂,不吃又贫血,到底怎么办?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07-13 17:41
字体:【  
 

  最近这段时间,不少单位公司组织的体检都陆续出了结果,拿着体检报告,一些朋友陷入了困惑。在体检时发现高血脂之后,医生常会建议“清淡饮食”,少吃点肉。而在体检发现贫血之后,医生常会建议“多吃红肉”“吃点猪肝”。但是,如果体检结果显示,既有贫血,又有高甘油三酯,又有体脂超标,那该怎么办呢?

  某中年女性朋友就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原来不怎么吃肉,只吃鱼和豆制品,一直都有贫血问题,血红蛋白只有90。医生劝我多吃红肉,我这两年吃红肉就比较多,果然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到正常水平了。但是,我的甘油三酯也越来越高,原来只是超标一点点,现在已经超过了3。我就郁闷了,这肉到底吃还是不吃呢?吃吧,担心血脂继续上升;不吃吧,又担心贫血卷土重来。”

  这样的烦恼,可不是一个人有。应当怎么解决呢?我想,这里可能有几个有关血脂的认识误区。

  少量肉类并不会引起血脂升高

  首先,没有证据表明少量肉类会引起血脂升高。在每天摄入瘦肉的数量不超过75克(去骨、去肥肉重量)的情况下,没有证据表明肉类会促进甘油三酯升高。过低的蛋白质摄入量对血脂控制和体脂控制并无益处。

  如果红肉吃的太多,建议减量;如果总量并不过多,没有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40-75克的数量,就继续吃吧。

  当然,鱼和豆制品都有利多种慢性疾病预防,也需要继续吃。

  精白主食比例与甘油三酯升高关系密切

  其次,反思一下自己的主食内容。

  相比肉类而言,精白主食、加糖食品、甜饮料等与甘油三酯升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餐后血糖峰值上升过多,则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而全谷类,特别是淀粉豆类,有利于控制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所以,在吃肉的同时,不妨考虑一下,是不是可以换换主食的品种,降低精白主食比例,纳入一半的全谷杂豆。

  足够蔬菜和适量的水果

  有利于控制甘油三酯水平

  第三,想想除了主食和肉类,自己吃蔬菜和水果的情况如何。

  吃足够的蔬菜,增加维生素C的供应,有利于膳食中铁的利用。耐咀嚼的蔬菜还能增加膳食纤维的供应,有利控制甘油三酯的水平。

  水果每天吃200克就好,不要过多,更不要每天喝果汁,因为相比于需要咀嚼的水果,果汁的糖分吸收速度快,更容易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

  炒菜油里隐藏着99.9%纯度的脂肪

  第四,想想自己的烹调方式,是否放了过多的烹调油。

  很多家庭的饮食貌似清淡,吃大鱼大肉不多,但炒菜油可是相当舍得放。别忘记炒菜油就是99.9%纯度的脂肪,脂肪的化学结构就是甘油三酯。多吃炒菜油,补的是自己的肥肉和血脂。

  不妨把一部分炒菜、油煎、红烧等烹调方式换成蒸煮凉拌方式,能轻松减少一半炒菜油。

  主食就吃原味的,杂粮粥不要加糖,也不要吃炒饭、炒饼、炒面之类加油的主食。

  随着年龄增加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

  第五,测试一下自己的体脂状态。

  这位朋友已经50岁左右,正是女性更年期的阶段。

  这个阶段女性激素水平下降,代谢水平降低,如果运动不足,非常容易出现腰腹肥胖和体脂率上升的问题,而内脏脂肪增加又非常容易伴随着甘油三酯上升的情况。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腰围上升、身体松软的情况。

  能够采取的措施就是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随着年龄增加,达到同样体型改善效果的运动时间需要延长,所以要更加努力才行。

  改善贫血需日常养护好胃肠

  第六,维护好消化吸收能力。

  除了遗传易感和饮食不合理之外,贫血者往往是消化吸收能力较差的人。所以日常要养护好胃肠,避免有一顿没一顿、多一顿少一顿的做法。

  总之,年龄增加,并不是血脂连年升高、脸色越来越黄的理由。如果能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好,就可以兼顾血脂控制和贫血两方面的目标了。吃对了,指标就能改善,无论是血红蛋白还是甘油三酯。

  文/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编辑:钟雅欢
  
 
掌上赣南客户端
赣州发布微信
365亚洲备用链接微信
赣州发布新浪微博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365亚洲备用链接”的作品,版权均属赣州365亚洲备用链接管理中心,有关媒体转载使用时请注明来源“365亚洲备用链接”。违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365亚洲备用链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365亚洲备用链接 电话:0797-810173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赣ICP备0500092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002000013  365亚洲备用链接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建议最新版本高速浏览器浏览,双核浏览器请使用高速模式浏览